很多姐妹认为她们与婆婆的关系不好,相处得不融洽。因此,她们很苦恼。
有的人说如果当婆婆的能够把媳妇当做自己的女儿看待,如果做媳妇的能够把婆婆当做自己的妈妈看待,那就不存在婆媳问题了。
说起来很容易,做起来很难。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做呢?
但是,感谢神,作为神的儿女,我们是有盼望的一群人。因为圣经是我们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标准,是我们行事为人和待人接物的指南针,我们可以从路得记学习婆媳相处之道。
拿俄米和路得这对婆媳,可以说是婆媳关系的最佳典范,她们身上有什么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?
婆媳相处之道——彼此关心
拿俄米一家四口在饥荒年代,从犹大伯利恒——粮仓之地,迁到摩押地,过着寄居的生活。她的两个儿在摩押地娶摩押女子为妻。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面,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都死了。
当她听见神眷顾自己的百姓,赐粮食给他们,她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伯利恒去。于是,她劝说两个媳妇离开她,回她们的娘家去。这是拿俄米对两个媳妇的关心。
首先,她考虑到她不能生子,可以做她们的丈夫,使她们有依靠。其次,因为以色列人看摩押女子是外邦女子,担心她们也许会被排挤。并且,她们离乡背井,意味着要与亲人分开。最后,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,需要适应当地的文化、习俗甚至需要学习语言。对她们来说,这些都是很大的困难和挑战。
俄珥巴听从拿俄米的话,回娘家去了,但是路得坚持跟从她回到伯利恒。回到伯利恒,拿俄米关心路得的工作。婆婆问她说:“你今日在哪里拾取麦穗,在哪里做工呢?愿那顾恤你的得福。”(得2:19)拿俄米也关心路得的婚姻大事。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对她说:“女儿啊,我不当为你找个安身之处,使你享福吗?”(得3:1)
拿俄米和路得,她们彼此关心,拿俄米关心路得,路得也关心拿俄米。
路得作为媳妇,她关心拿俄米的生活与需要。这就是为什么拿俄米催促路得回她的娘家去,她没有回娘家,却坚持跟着拿俄米要去伯利恒。同时,她也不舍得拿俄米,她认为拿俄米孤身一人回伯利恒,需要人陪伴,也需要人照顾。
路得外出工作,供应拿俄米生活的需要。这样,路得在田间拾取麦穗,直到晚上,将所拾取的打了,约有一伊法大麦。她就把所拾取的带进城去给婆婆看,又把她吃饱了所剩的给了婆婆。(得2:17-18)
很多姐妹抱怨自己的婆婆更加关心她们的女儿,却很少关心自己。其实,在这样的情况下,做媳妇的需要换位思考一下,你是否像女儿一样关心你的婆婆呢?
如果只挑剔别人的不是,而没有看到自己的不足,难免会产生问题、冲突、矛盾。
当我们遇到婆媳问题、冲突、矛盾时,无论是当婆婆的还是做媳妇的,都需要自我反省,我们是否彼此关心呢?
倘若做媳妇抱怨婆婆不关心自己的时候,我们需要扪心自问,我们是否关心婆婆?
倘若当婆婆的抱怨媳妇不关心自己的时候,我们需要扪心自问,我们是否关心媳妇?
我相信,愿意自我反省,对于促进良好的婆媳关系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!